台灣茶聞名世界,自開放大陸民眾來台觀光後,除造訪許多著名的景點外,南投及阿里山所產的台灣茶幾乎成為陸客必買的伴手禮,每到機場往往看到陸客人手至少一箱的誇張場面,由此足以證明台灣茶之魅力;然而,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品茶之餘,也要對台灣茶葉的發展有些瞭解喔!就讓我來為大家品茗話歷史吧!
最早的茶樹記載始於明朝..
「荷蘭人占據台灣時期(1624-1662),荷蘭人所寫巴達維亞城日記一六四五年三月十一日之記事中載有「茶樹在台灣也有發現,似乎與土質有關,‧‧‧」
想不到吧!在離我們那麼遙遠的年代,台灣茶已經默默的在寫歷史囉!!
清朝的《諸羅縣誌》、《赤嵌筆談》、《淡水廳誌》如是說..
「《諸羅縣誌》(1717年)記載:「水沙連內山,茶甚夥,......」;《赤嵌筆談》(1736年)載有「水沙連社茶在深山中,......每年通事與各番說明,入山焙製」;而《淡水廳誌》中亦載有貓螺內山產茶,性極寒,番不敢飲。所謂貓螺內山乃今南投、埔里、水里地區的深山;而水沙連乃自埔里的五城往集集、水沙連一直到濁水溪上游蕃地的總稱。」
大家發現了嗎??原來台灣野生茶最早是在現在的南投被發現的喔!而且那時的先祖已經知道如何將野生茶烘培成茶葉囉!南投的好山好水再加上台灣先祖們的智慧都是台灣茶發展的重要資產喔!
台茶發展引自福建武夷山..
「台灣目前供製造包種茶、烏龍茶等優良地方品種,是由先民由福建帶來之閩茶品種,早期製茶技術亦由福建製茶師父來台傳授,因此台灣產製包種茶、烏龍茶之技術乃源自福建。」「清朝因鑑於茶為台灣重要經濟作物,乃鼓勵茶之生產。嘉慶年間(1796-1820年),柯朝氏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種,種植於節魚坑(今台北縣瑞芳地區),相傳為台灣北部植茶之始,當時台灣北部為一片未開墾處女之地,播植茶樹發育異常良好,品質亦佳。
沿淡水河上游及其支流大嵙崁、新店、基隆三溪之丘陵地帶廣植茶樹;清咸豐乙卯年(1855年),林鳳池氏自福建引入青心烏龍種茶苗,種植於凍頂山,相傳為凍頂烏龍茶之起源。」
各位捧有,看到這裡不知大家是不是跟我有同樣的想法呢? 瞎咪!!台灣茶竟然是從大陸來的耶!跟野生茶一點關係都沒有...不過也慶幸嘉慶君獨具慧眼,除了捉拿大貪官和珅外,這可是另一大政績阿!換做是現在的政客一定會大力吹捧;咸豐君也要誇獎一下,雖然你任內歷經太平天國及英法聯軍之內憂外患,但仍對如此欉爾之島的發展不遺餘力,奠定台灣日後的經濟發展基礎!
歷史小知識:相傳嘉慶君曾遊過台灣,此為誤傳,實情是當時台灣有一位很有名的老師叫陳應星,其所教導的27位學生成為功名之士,嘉慶君的皇子,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想來台拜他為師,但出發之際,台灣回報那位老師已經辭世,結果是兩個都沒來成!!
台茶起源四據點..
1.淡水河系:
台灣北部茶園開拓是沿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基隆河及大嵙嵌溪(今稱大漢溪)沿岸發展,含蓋今之台北縣及桃園縣,而後向北拓展至宜蘭縣,向南發展至新竹縣及苗縣;宜蘭至花蓮及苗栗往南皆有高山阻隔,因此滿清治台及日據時期,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及宜蘭係屬於同一製茶技術來源之茶區,與福建武夷岩茶屬同一類型。
2.南投烏龍茶:
南投縣鹿谷鄉凍頂山所產製之凍頂烏龍茶過程中有一獨特之布球揉捻、或稱包布揉、揉布球、團揉),使凍頂烏龍茶具有獨特之香味及形狀呈半球形(似龍舞、似抱蝦);鄰近之竹山、名間、林內以及新興之高山烏龍茶皆源自此製茶技藝。
3.木柵鐵觀音:
木柵鐵觀音來自福建安溪鐵觀音,大概是在清末民初(日據時期)引進,無論其茶苗引入或製茶技藝傳承都要歸功於張迺妙茶師的苦心、毅力及熱心。現在成為木柵觀光茶園著名的歇腳處及旅遊點。
4.屏東港口茶:
屏東滿州鄉港口茶,其製造方法是在同一炒鍋內完成炒、揉及乾燥,且純粹由手工製造,其炒、揉過程有一特殊的輝鍋技巧,使茶葉的色澤灰綠光潤,外形條索緊結彎曲像眉毛般,類似大陸之眉茶,推測可能源自大陸浙江、安一帶眉茶的製造方法,自民國六十年代後期,滿州鄉的港口茶雖逐漸改以半機械化產製,但仍保有其色澤灰綠,輝白起霜,滋味濃冽之特色,茶園面積(約二十公頃)及產量雖少,但仍有其特殊地位。
原來台灣茶不僅是遍布北、中、南都有,而且都有其特色呢!!
台茶外銷始於清同治時期..
「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淡水關明記有八萬二千零二十二公斤輸出之記錄,故是當年可作為台茶輸出之始。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杜德收購台灣烏龍茶運銷澳門,因台茶芳香郁馥,風味特殊,而獲意外好評,因而頗具信心,遂設立茶葉精製工廠於艋胛(萬華)。
一八六九年,杜德又特雇帆船二艘,運載一百二十餘萬公斤台灣烏龍茶直銷美國,此為台茶直接輸出美國之始。從此,台茶享譽國外,因之英、美商人接踵而來,至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間,計有:寶順、德記、和記、水陸、愛利士等五洋行相繼來台從事台灣茶之貿易。」
看吧!台灣茶絕非浪得虛名,連外國人都讚不絕口呢!!台灣之光 台灣之光啊!!
台茶發展史..
清朝時期:
製茶種類只有台灣獨特之烏龍茶而已,至 1873年烏龍茶滯銷,茶商將茶葉運往對岸福州改製出售,後來於光緒七年(1881年),有吳福老者,來自福建之同安,在台北開設「源隆號」茶廠,經營製造包種茶,為台灣開導精製包種茶之先河。
日據時期:
日治時期台茶主要發展為(一)擴大茶園栽培面積,最盛時期達四萬六千餘公頃。(二)推廣優良地方品種,包括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硬枝紅心等四大名種。(三)成立茶業試驗研究機構,並積極推展紅茶之產製。(四)建立茶葉外銷檢驗制度。
日本政府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將印度阿薩姆茶種引進台灣,於平鎮茶試所及南投魚池地方試種成功,魚池遂成為台灣阿薩姆紅茶生產中心。紅茶又繼烏龍茶與包種茶之後興起,形成台茶可向外適時適地競銷之三種主要茶葉。
光復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因糧食缺乏與兵源之需要,將部份茶園改種糧食作物與勞力栘轉使用,使茶園荒廢,光復後政府積極獎勵復興茶園,輔導改良茶園耕作及製茶技術,茶葉總產量亦於一九六一年突破二萬公噸。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四年間,由中央至省府有關台茶產銷單位,組織了台茶改進委員會,輔導全省茶園之剪枝、施肥、病蟲害防治及採摘示範等,對台茶的復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石油危機迄今:
1970年代,因世界發生能源危機,再加上台幣升值,勞力缺乏,工資高漲,台茶逐漸喪失外銷競爭力,1986年外銷量降為一萬公噸,不足總產量的百分之四十二。台灣茶葉已由以往的外銷為主,逐漸轉為內銷為重,產製外銷茶為主的大型製茶工廠至今僅餘五十家,起而代之的是自產自製茶農,目前已超出八千家以上。而台灣包種茶及烏龍茶的產製技術也在政府有關機構不斷應用新科技新技術輔導茶農改進產製技術提高茶葉品質,已逐漸演變而自成一格,其外觀及香味與大陸烏龍茶截然不同;各茶區亦依其產製環境之特性而發展出各種特色茶。
看完了簡單的介紹,各位看官們對台茶的歷史是否有些許的瞭解了呢?台灣以農立國,茶葉的發展在台灣經濟上有著不可抹滅的功勞,從中亦可體現刻苦耐勞的台灣精神,生於現代的我們能有如此深厚的經濟根基皆是先祖努力不懈所遺留下的美麗資產!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台灣茶訊、台中縣茶商同業公會